央视广告-中视同赢|央视广告精品栏目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页为您推荐央视各频道精品栏目,提供央视精品栏目介绍,央视精品栏目查询。  
网站地图| RSS| 收藏我们 

CCTV-13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介绍

央视广告精品栏目-CCTV-13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介绍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基本信息

  节目汉语名称:新闻调查

  节目英语名称:News Probe

  节目类型:新闻调查类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

  播出方式:录播

  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介绍

概述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1996年5月17日节目开播开始,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节目的发展历程

  节目的创办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节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 正是由于这个节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1996年年初,当时的评论部主任孙玉胜找到了时任《焦点访谈》一组制片人的张步兵和《东方时空·音乐电视》的制片人王坚平来担纲重任。很快,中国电视界最优秀的一批电视人逐渐汇聚在《新闻调查》的大旗之下。

  张洁,从《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加盟《新闻调查》,编导的节目《生命》获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特别奖,2003年起任《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

  夏骏,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改革开放20年》总导演,1998年任《新闻调查》第二任制片人,曾任民营银汉电视公司总经理。

  赛纳,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2000年任第三任制片人,2003年创办《面对面》并任首任制片人,现负责新闻评论部的节目研发。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镜记者和编导,代表作《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跨世纪的握手》,后创办《对话》、《经济信息联播》,曾任中央电视台广经信息中心资讯节目工作室主任。

  刘春,1996加盟《新闻调查》,曾任执行制片人,编导了《山顶上的希望》、《成克杰腐败案》等,现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

  钱钢,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96年9月加盟,任记者、策划,后任《南方周末》主编,现任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镜记者,代表作《与神话较量的人》。现任《面对面》出镜记者和第二任制片人。

  节目的形态

  《新闻调查》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刚刚汇聚到一起的这个团队并不是特别清晰。

  后来,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确提出:“我们要做中国的《60分钟》。”让大伙明白了要干什么,并由此自然而然地构想出未来节目的形态。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之一,曾经连续22年高居全美收视排行榜前10名。在分析研究《60分钟》节目的过程中,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这种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理想中的节目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

  第一期开拍的节目《西古县村纪事》: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对晚间9点段实行竞标,共有近10几个栏目参加招标。为了迎接这次竞标,制片人张步兵确定了两个选题作为样片开拍,一个是西古县村纪事,一个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骏负责,《西古县村纪事》由张洁负责。

  在张洁带领摄制组出发前,制片人张步兵交待了三句话:《焦点访谈》的题材、《东方之子》式的采访、《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

  但是诞生于1996年的《西古县村纪事》,她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由于节目涉及到上访,涉及到三农,涉及到基层民主这些尖锐的矛盾,并且当时还出现过类似节目播出后成百上千的人上访的现象,所以《西古县村纪事》在当年未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闻调查》不得不转换路数。

  首播节目《宏志班》:《新闻调查》开拍的第二个样片是《宏志班》。

  节目讲的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救助北京地区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将这些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学校免全部学费,并在高中三年每年给予1500元的生活补助。几个月以后,《宏志班》节目面世,制片人张步兵和王坚平意外地发现,节目比他们想象的要好。

  《宏志班》这样一个小的题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这给《新闻调查》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小选题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而这种多层次的深刻理性,又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和故事来表达和展开。

  紧接着,《宏志班》作为《新闻调查》的样片参加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节目的理论探求

  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新闻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

  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

  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节目的运作机制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为保证节目生产运作的效率,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的帮助下,在中国电视界首次引入资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估体系;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记者中心制;积极借助外脑等等。

  节目的制作过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制作,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过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选题申报: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节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节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准备调查: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前期: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节目的营销

  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高节目传播效果,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逐渐形成了一套节目营销的理念和体系。确立了单期节目的营销、品牌的营销和重大活动营销等多种方式。就单期节目的营销来说,包括节目播出前的预告、节目播出后的二次传播、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等。节目预告主要渠道是通过央视新闻频道《约会新七天》和每日滚动的导视以及综合频道的导视等窗口进行。另外,《新闻调查》和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络有合作,优秀的节目会被一些平面媒体和网络再次传播,形成舆论热点。如果时机适合,还会组织节目的主创人员和网友交流。再者,每年《新闻调查》还会把优秀节目结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读者长久阅读。

  为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新闻调查》还开展了多次校园行活动,和在校大学生交流新闻理念和职业理想,并就节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了第一次校园行活动——“电视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节目发展高级论坛”。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二次校园行活动——“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节目研讨会。2004年11月又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华东地区的高校举行了第三次校园行活动。

节目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定位

  从1996年到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当时分管《新闻调查》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从1996年到1997年,是主题性调查占据主流的阶段。所谓主题性调查,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选题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国企改革备忘录》、《明天怎么看病》、《公交能否优先》、《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买房:梦想还是现实》等等,后来还触及到相对敏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比如北京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

  经过前面两年的探索和人员的磨练,1998年年初,《新闻调查》在节目定位和节目质量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和调整,逐渐确立了进军新闻主战场的节目定位。对此,节目的宣传词做了这样的表达:“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

  1998年,《新闻调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主战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克林顿访华、政府机构改革、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时刻,《新闻调查》都有充分而厚重的表现,播出了《跨世纪的政府》、《面对分流的公务员》、《大国的握手》、《保卫荆江》、《荆江:第六次洪峰》、《钢铁八连》、《江总书记到安徽》等很有影响力的节目。

  进军新闻主战场也使得《新闻调查》的收视率在1998年有了显著提高,平均收视率一直在列中央电视台9点时段前茅,80%的节目进入当年全台收视率排名的前15名。这一年,《新闻调查》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逐渐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

  另外,在这一阶段,《新闻调查》也进行了多种类型节目的探索,有舆情性调查,比如《一言难尽择校生》、《安全套进校园》;有历史揭秘调查,代表作是《恢复高考二十年》、《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羊泉村记忆》;有纪录式调查,最著名的是两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大官村里选村官》和《第二次生命》,还有心理层面调查,《从市长到囚犯》、《贪官胡长清》、《少年凶犯独白》、《戒毒者自白》;也有标准的调查性报道,即当时所谓的内幕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对于探索时期的《新闻调查》来说,这期节目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从1996年开播到2000年,《新闻调查》进行了多元探索,不断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制作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节目。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印象。如何解决《新闻调查》的节目收视期待问题,解决节目内容个性化问题,这也是困扰《新闻调查》多年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观众的收视期待,解决节目的个性问题,就必须把《新闻调查》与同类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报道节目、专题节目区分开,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节目诉求。于是,《新闻调查》开始思考放弃一些东西,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并对真相做了解释和界定:“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实施。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而《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

  这个定位清晰后,主题性、话题性的选题逐渐淡出,突出的是对事件背后黑幕的调查,比如南丹矿难调查,山西煤矿的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等,《新闻调查》的品质越来越纯粹。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得以问世,如《行贿日记》、《少女董书君》、《黑色交易》、《温岭黑帮真相》、《绛县的经验》、《海登神话》、《行贿大公家》、《范李之死》、《远华大案》、《艾滋病人小路》、《南丹矿难内幕》、《黑哨内幕》、《药品回扣内幕》、《向农民道歉》、《与神话较量的人》、《揭密东突恐怖势力》等等,《新闻调查》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收视高峰是1998年,由第一季度的《从市长到囚犯》、《大官村选村官》,到年中的抗洪系列报道,再到年底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形成了《新闻调查》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视高峰。

  但是,“探寻事实真相”的道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尤其在2002政策年中,“有真相被隐藏的地方就应该有新闻调查”就变得更为艰难,有十多期节目被毙,那一年类似《“东突”揭秘》、《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样能够代表《新闻调查》品质的标志性节目,仍是凤毛麟角。竭尽全力调查真相的《新闻调查》发现“一期一个真相”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03年,《新闻调查》的生存环境再次发生变化。200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新闻调查》的播出时间从周六晚21:15改为周一的22:35,由于播出时间的改变,造成了《新闻调查》两千多万的观众流失。和《新闻调查》处于同一时段的还有《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幸运52》、《曲苑杂谈》、《同一首歌》、《开心辞典》。与这些娱乐性很强的名牌栏目同台竞技,竞争非常激烈。

  其次,2003年5月1日新闻频道开播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新闻评论节目,共同争夺受众市场,尤其在央视实行末位淘汰制之后,收视率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为节目生死攸关的参考因素。面对市场的压力,《新闻调查》作为一档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如何既坚守品位又能抓住观众,避免被市场淘汰,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由《新闻调查》创办的大型新闻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于2003年的元月十一号正式开播。《面对面》开播以后,《新闻调查》由《从市长到囚犯》开创的被证明屡试不爽的一对一专访的节目样式,被剥离了出去。而这个被动的放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新闻调查》的定位必须更加单一和明确。

  这一时期,不仅中央电视台的小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宣传政策的大环境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十六大顺利完成了第四代领导人的交接,新一届领导人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给舆论监督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使得《新闻调查》做调查性报道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此台、中心、评论部各级领导要求《新闻调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增加刚性报道,做真正的调查节目。而从开播那天开始,《新闻调查》人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天然追求就一直没断过。

  2003年4月,《新闻调查》在居庸关召开会议,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惟一优势。如果说2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解决了节目的观众期待,那么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则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此后《阿文的噩梦》、《“非典”突袭人民医院》、《农民连续自杀调查》、《张润栓的年关》、《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迟来的正义》、《命运的琴弦》、《山阴的枪声》、《钟祥投毒案再调查》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在历经7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新闻调查》终于得以把调查性报道作为节目终极追求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闻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时段的排名中名列前三名,在2003年全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七,其中专家评价一项第一,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另外,据央视公众资讯统计,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满意度居第六位。

 

记者、制片人

  记者:柴静、古兵、孙宝印、杨春

  历任记者:董倩、长江、敬一丹、王志

  制片人:张洁

  历任制片人:首任制片人王坚平、张步兵,二任制片人王坚平、夏骏,三任制片人赛纳、张洁

  注:以上名单按照拼音顺序排列。

 

获得荣誉

  1996年,《宏志班》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社教政治类二等奖;

  1998年,《生命》获得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特别奖;《大官村里选村官》获得第39届蒙特卡洛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

  1999年,《首钢如何面对首都天空》获得第四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国企最大破产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十二届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二等奖;

  2000年,《藏羚羊之死》获得第40届蒙特卡洛电视节提名奖;《戒毒者自白》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长片类一等奖;

  2001年,《左肾未探及》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类节目二等奖,《婚礼后的诉讼》获得第39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电视信息类大奖;《厦门特大走私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1年度优秀电视评论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电视社教节目类一等奖;

  2002年,《范李之死》获得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与神话较量的人》获得2002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节目一等奖;

  2003年,《揭密“东突”恐怖势力》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长片类一等奖;《红豆杉》获得第六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北京非典阻击战》获得“礼来杯”抗击非典好新闻奖、2003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十佳节目奖”;

  2006年,《幼童》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之优秀纪录片奖;《以生命的名义》获得中国影视“学院奖”之中国影视作品叙事艺术年度大奖;《地贫患儿死亡悬疑》获得2006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十佳节目奖”;

  2007年,《天价住院费》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之优秀纪录片奖。